幼兒《綜合素質》材料分析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
【材料內容】
材料
夏日的雨后,大(1)班幼兒來到戶外準備做操,發(fā)現(xiàn)地上爬了幾只蝸牛,都紛紛蹲下來看。音樂聲響起,幼兒小心翼翼地站在操場上做操,互相提醒別踩著蝸牛了,做完操后,有的幼兒提議要救救蝸牛,還有的幼兒提出要捉幾只蝸牛到班里養(yǎng)著。
“蝸牛有嘴嗎?有腳沒有?”“喜歡吃什么?它能走曲線嗎?是公的,還是母的?幼兒提出了很多問題。李老師也表現(xiàn)出十分感興趣的樣子和幼兒一起討論。
李老師說:“寶貝們真棒!提出了這么多有趣的問題。不過,老師也不知道答案,但是老師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去學習,我們想想,怎么可以獲得答案呢?”“看書”“爸爸媽媽!”…小朋友紛紛回答。李老師高興地說:“好,我們分頭行動。”于是,李老師用瓶子裝著蝸牛帶到班里,養(yǎng)蝸牛的行動開始了。
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李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答案解析】
材料中該老師的做法是恰當?shù)模闲抡n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兒教師觀的要求,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教師觀認為教師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中的支持者、引導者。材料中,幼兒在提出來了很多問題后,李老師沒有急于一個一個直接解答,而是引導幼兒去進行思考,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同時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其次,教師觀認為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材料中,李老師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而是通過學生的問題來進行針對性教學,用合適的方法來促進學生發(fā)展。
再次,教師觀認為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合作者。材料中,李老師在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和幼兒一起去觀察、查閱資料,體現(xiàn)了李老師和幼兒的合作。
因此,作為老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兒教師觀,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