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市場經濟時期,勞動密集型制造工廠普遍采用流水線技術,工人被高度“去技能化”,幾乎不需要技能便可完成裝配操作,企業(yè)沒有需求也沒有動力去培養(yǎng)中高級技術工人。但是,當一個國家的產業(yè)結構向中高端邁進時,高水平職業(yè)教育的支撐作用就會顯現出來。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企業(yè)引進的高端生產線,需要技術工人去操作和維護,否則技術改造和升級就無法實現;如果沒有配套的職業(yè)技能培訓體系,企業(yè)的轉型升級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需要職業(yè)教育的支撐
B.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C.“技工荒”會隨產業(yè)結構升級更趨嚴重
D.職業(yè)技能培訓需求與經濟增長有相關性
【答案】A
【解析】文段開篇介紹了在市場經濟時期,流水線上的工人幾乎不需要技能便可完成裝配操作,企業(yè)無需去培養(yǎng)中高級技術工人,隨后通過轉折詞“但是”提出觀點,即在產業(yè)結構向中高端升級時,高水平職業(yè)教育會起著支撐作用。尾句通過對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雙向作用進行闡述,進一步支撐論證了轉折后的觀點。故文段重點在轉折之后,強調高水平職業(yè)教育對于產業(yè)結構升級的支撐作用,對應A項。
B項,缺少主題詞“職業(yè)教育”和“產業(yè)結構”,偏離文段核心話題,排除;
C項,“技工荒”無中生有,且缺少主題詞“職業(yè)教育”,偏離文段核心話題,排除;
D項,“經濟增長”偷換概念,文段重在強調職業(yè)教育對于產業(yè)結構升級的支撐作用,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2.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逐漸認識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性,并在1990年著作權法規(guī)定保護辦法另行規(guī)定。但時隔三十余年,保護辦法仍未出臺。盡管如此,在著作權法頒布后,學界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展開研究討論,提出多種保護方案,涉及權利客體、權利主體、權利內容、保護期限、權利限制等方面的問題。當然,也有個別學者反對用著作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主張通過公法加以保護。與此同時,國家版權局也加快推進相關立法,但因質疑聲音過大而夭折。
作者可能贊同下列哪一觀點?
A.通過公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最可行的路徑
B.圍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爭議流于表面
C.國家版權局應就民間文學保護傾聽多方面意見
D.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缺位狀態(tài)亟需改變
【答案】D
【解析】文段開篇指出我國認識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性,并在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對保護辦法另行規(guī)定。隨后通過“但”表轉折,指出當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仍然沒有出臺。接著介紹著作權法頒布后,學界針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曾提出多種保護方案,涉及多方面問題,并指出個別學者主張通過公法加以保護。最后通過“與此同時”表示并列,介紹國家版權局也加快推進相關立法,但因受到強烈質疑而夭折。整個文段都是圍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缺失這一問題展開論述,意在強調當前亟需出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法,對應D項。
A項,“通過公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僅為個別學者的觀點,“最可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B項,文段指出學界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展開的研究討論涉及多方面問題,“流于表面”與文意相悖,排除;
C項,僅對應“與此同時“之后的內容,表述片面,且文段指出國家版權局的立法工作因受到質疑而夭折,并非沒有“傾聽多方面意見”,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3.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主權管轄以屬地劃界為主,政府對本國境內的活動享有管轄權,對來自境外的安全威脅享有防衛(wèi)權,但在互聯互通的網絡虛擬空間,信息的傳遞和網絡活動往往會超越地理邊界,內部事務與外部事務的界限在網絡空間逐漸消融,原本屬于國家內政的活動與政策常常具有溢出屬性。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
A.國家主權在地理與網絡空間的差異
B.國家內政在網絡上的特殊表現形式
C.國家地理邊界在網絡空間的消融
D.政府在虛擬空間行使主權的途徑
【答案】C
【解析】文段開篇介紹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主權管轄以屬地劃界為主,并從“境內”“境外”兩方面進行詳細說明,隨后通過轉折詞“但”引出文段重點,強調在網絡虛擬空間,信息的傳遞和網絡活動往往會超越地理邊界,內外部事務的界限在網絡空間會逐漸消融,故文段重在強調在網絡空間中國家的地理邊界會逐漸消融,對應C項。
A項,“國家主權”在轉折之前,非重點,且缺少文段核心話題“地理邊界”,排除;
B項,“特殊表現形式”無中生有,且缺少文段核心話題“地理邊界”,排除;
D項,“途徑”無中生有,且缺少文段核心話題“地理邊界”,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4.近年來,以經典重生為主線的懷舊音樂綜藝扎堆亮相,讓很多人在歌聲中回憶往昔,也讓部分年輕觀眾初聽老歌時驚為天人,從此進入到聽歌的“考古”歲月。如今的年輕人成長在網絡時代,在海量歌單的沖擊下,對唱片和專輯已經很陌生了。此時,經典老歌通過懷舊音樂綜藝重新進入大眾曲庫,讓不少年輕人開始追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歌曲。這幾年,經典的滾石、寶麗金時代的老歌,越來越被年輕歌迷所認識和了解。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
A.唱片和專輯對于年輕歌迷來說非常陌生
B.懷舊音樂綜藝進入聽歌的“考古”歲月
C.年輕歌迷追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歌曲
D.經典老歌越來越被年輕歌迷所認識了解
【答案】D
【解析】文段開篇引出懷舊音樂綜藝扎堆亮相這一話題,并通過“從此”這一結論詞強調年輕人開始追尋經典老歌。隨后指出年輕人成長在網絡時代,對于唱片和專輯已經很陌生,下文給出對策,即經典老歌通過音樂綜藝形式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歡。尾句通過舉例論述一些具體的經典老歌越來越被年輕歌迷所認識和了解。故文段重在強調年輕人開始喜歡聽經典老歌,對應D項。
A項,對應原因解釋中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B項,文段強調“年輕觀眾”進入聽歌的“考古”歲月,而非“懷舊音樂綜藝”,表述錯誤,排除;
C項,根據“讓不少年輕人開始追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歌曲”可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歌曲”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5.動物外殼的出現是動物演化歷史中的革新事件,對塑造身體構型、保護脆弱軟體以及實現生態(tài)擴張具有重要意義。但不斷生長的殼體也會阻礙動物運動、消耗更多能量。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一些帶殼動物演化出一種特殊的生存策略——斷殼,即通過分泌隔板及溶殼物質斷掉殼頂部分,但它何時起源又如何演化一直是個謎。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日前在云南玉案山組碳酸巖夾層中,發(fā)現了一類距今5.18億年前的新型軟舌螺動物——斷殼桶螺,他們采用高分辨率顯微CT技術,結合掃描電鏡觀察,首次復原了其完整的斷殼過程,為揭示動物斷殼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權威期刊《古生物學》上。
關于斷殼桶螺的研究,文中沒有提及:
A.技術手段
B.文獻依據
C.重要價值
D.成果形態(tài)
【答案】B
【解析】A項,根據“他們采用高分辨率顯微CT技術,結合掃描電鏡觀察”可知,“技術手段”文段有提及,排除;
B項,文段并未提及與該研究有關的文獻依據,無中生有,當選;
C項,根據“為揭示動物斷殼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可知,“重要價值”文段有提及,排除;
D項,根據“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權威期刊《古生物學》上”可知,“成果”刊登在線上期刊上,“成果形態(tài)”文段有提及,排除。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