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作品,不屬于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是( )。
A.《童年》
B.《在人間》
C.《母親》
D.《我的大學》
【答案】C
【解析】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不屬于其中,故選C。ABD項:均屬于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不合題意,故不選。
2.有的成語與歷史人物密切相關。下列選項中,與“狡兔三窟”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管仲與齊桓公
B.毛遂與平原君
C.馮諼與孟嘗君
D.曹劌與魯莊公
【答案】C
【解析】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此成語出自《戰(zhàn)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馮諼說:“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3.在19世紀以前,紡織原料全部采用天然纖維。下列天然纖維中,中國最晚用作紡織原料的是( )。
A.棉
B.麻
C.毛
D.絲
【答案】A
【解析】棉花在兩宋和元代才在中原地區(qū)和長江流域廣泛種植,此后手工棉紡織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棉花逐漸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所以是中國最晚用作紡織原料的天然纖維,故選A。其中B項:春秋和西漢時期的主要紡織材料是麻和絲,屬于非常早期的天然纖維,不合題意,故不選。C項:羊毛作為紡織原料歷史也很悠久,因為可以通過捕獵獲得皮毛,只不過由于養(yǎng)殖條件和地域環(huán)境上的種種限制,產量一直非常少,只能當做一種珍貴紡織原料而存在,不合題意,故不選。D項:春秋和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主要原料為麻和絲,并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不合題意,故不選。
4.白天進入電影院,開始看不見座位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后才逐漸能加以分辨,這個過程是( )。
A.漂白過程
B.明適應
C.暗適應
D.感覺后效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視覺適應。視覺適應包括明適應和暗適應兩種。如從明亮的陽光下進入正在放映的電影院內,起初感到一片漆黑,但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清周圍的輪廓了。這種由明到暗的適應叫暗適應。題目中白天進入電影院,正是暗適應的過程。所以C項正確。A項:干擾項,排除。B項:明適應是由暗到明的過程。D項:對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覺并不立即消失,還能保持一個極短的時間。這種暫時保留下來的感覺印象稱為后像,也叫做感覺后效。綜上,本題選C項。
5.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稱為( )。
A.絕對感覺閾限
B.絕對感受性
C.差別感覺閾限
D.差別感受性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感覺閾限。故選C。A項: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不符題意排除。B項:對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絕對感受性。不符題意排除。D項:差別感受性是指對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不符題意排除。綜上所述,本題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