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無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當面臨不同階段的學生時,教師不能“一刀切”,而應該結合各自特點進行教育。這體現(xiàn)了個體身心發(fā)展的( )。
A.個別差異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順序性
【答案】C
【解析】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xiàn)出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故選C。
2.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程目標具有三個維度( )。
①知識與技能 ②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③過程與方法 ④知識與興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新課程倡導三維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故選A。
3.在全縣校長交流會上,某校校長介紹完教育改革情況后,強調素質教育就是減負和增加課外活動,該校長的認識( )。
A.是對素質教育的片面理解
B.體現(xiàn)素質教育與學科教學的結合
C.符合提升教學實力的需要
D.符合凝練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活動應當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發(fā)展,使得人的整體品質、全面素質得到提升。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減負和增加課外活動是因為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忽略了這些,目的是把以前沒做好的事做好,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要比這豐富的多,該校長認識片面。故選A。
4.在知覺、思維、記憶等認知活動中,往往強調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認知風格屬于( )。
A.場獨立性
B.沉思型
C.場依存型
D.沖動型
【答案】B
【解析】“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是指:一個人的智慧像水源一樣永不枯竭,他的行為也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那樣才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有學識,還要以身作則,這體現(xiàn)了教師職業(yè)的角色與職責。故選B。
5.“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后,才能成為一個人”,夸美紐斯的這句話旨在說明教育是( )。
A.傳遞社會經(jīng)驗的活動
B.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C.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動
D.保存人類文明的活動
【答案】B
【解析】認識到學生是有主體性的人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把學生作為“人”來對待,必須承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地位的人。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