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25,国产人成午夜免电影费观看,99国产乱高清成免费视频,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

  1. <sup id="lot2o"></sup>
    <sub id="lot2o"><dl id="lot2o"></dl></sub>
      <blockquote id="lot2o"><dfn id="lot2o"><table id="lot2o"></table></dfn></blockquote>
      <listing id="lot2o"></listing>
    1. <mark id="lot2o"><dl id="lot2o"></dl></mark>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首頁> 重慶 > 教師招聘> 備考干貨
      教育學打卡第2天 | 萌芽階段及人物思想
      2021-07-19 11:16

      Part 1:知識點回顧

       

       

       

      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中。具體有:
      (1)“有教無類”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啟發(fā)”一詞來源)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來源)——朱熹)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求學要實事求是
      (8)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鞏固性原則
      2、學記
      《禮記》中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guān)系;
      (2)“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臧息相輔”指出了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
      (3)“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fā)教育學;
      (4)“學不躐等”“不陵節(jié)而施”循序漸進
      (5)教學相長 新課程師生關(guān)系
      (6)長善救失 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3、蘇格拉底:產(chǎn)婆術(shù)、助產(chǎn)術(shù)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而著名。這種問答分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部稱為定義,第三步稱為助產(chǎn)術(shù),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jié)論。

       

      4、柏拉圖
      其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于其著作《理想國》中

       

      5、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于其著作《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也成為后來強調(diào)教育注重人的發(fā)展的思想淵源。
      6、古羅馬昆體良
      著作《論演說家的教育》(也有翻譯為《雄辯術(shù)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論著。

      Part 2:真題演練

       

      1、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想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2、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yīng)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昆體良 D.蘇格拉底 

       

      【答案】:B
      【解析】:亞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yīng)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家。A柏拉圖的著作是《理想國》,C昆體良的著作是《論演說家的教育》,D蘇格拉底提出了“助產(chǎn)術(shù)”。

       

       

      關(guān)注更多教考信息:高正教師APP(一鍵下載)

      微信公眾號訂閱:重慶市教師招聘網(wǎng)(cqjsgz)

      在線備考答疑QQ群:956811699(客戶端一鍵進群)

      Copyright 2021 高正創(chuàng)新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備19003606號-1 渝公網(wǎng)安備 500108020049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