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著名歷法
1.夏歷:中國最早的歷法。
2.太初歷:漢武帝時修訂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歷法。
3.大明歷:南朝祖沖之制定,首次將歲差計算入內。
4.大衍歷:唐僧一行制定的中國歷史上最全面最詳盡的歷書。
5.授時歷:元朝郭守敬編制,忽必烈封賜而得名。精度與公歷(指 1582 年《格里高利歷》)相當,但比西方早采用了 300 多年。
6.時憲歷:明末徐光啟主持編修,引用西洋法數(shù),后經(jīng)湯若望刪改獻給清朝,定名為時憲歷。近代所用的舊歷就是時憲歷,通常叫做夏歷或農歷。
二、歷法
(一)紀年
干支:1 甲、2 乙、3 丙、4 丁、5 戊、6 己、7 庚、8 辛、9 壬、10 癸
地支:1 子、2 丑、3 寅、4 卯、5 辰、6 巳、7 午、8 未、9 申、10 酉、11 戌、12 亥
(二)紀月
1.地支紀月:建寅月、建卯月、建辰月、建己月、建午月、建未月、建申月、建酉月、建戌月、建亥月、建子月、建丑月
2.季節(jié)紀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3.花期紀月: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或蒲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寒月、冬月、臘月
(三)紀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四)紀時
子時:23:00-1:00;午時:11:00-13:00
黃昏(一更):19:00-21:00
半夜三更:23:00-1:00
雞鳴時刻:1:00-3:00(四更)
三、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二十四節(jié)氣釋義
(一)季節(jié)劃分
四立:“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開始。
(二)太陽高度
1.二分:“分”者,“半”也。一般理解為平分晝夜,晝夜等長。春分、秋分為晝夜等長。
2.二至:“至”是極致的意思,夏至時分,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冬至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三)氣溫變化
(1)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炎熱的開始。“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處暑”是秋天的節(jié)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夏日炎熱天的終止。
(2)露:“白露”秋天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地面水汽結露。“寒露”露水已寒,天氣由涼爽轉為寒冷的過度。
(3)霜:“霜降”秋天最后一個節(jié)氣,天氣已經(jīng)漸冷,開始結霜。
(4)寒:“小寒”開始進入寒冷季節(jié),“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往往是三九四九時分。
(四)降水變化
(1)雨:“雨水”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寓意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
(2)雪:“小雪”氣溫到零度以下,開始降雪;“大雪”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更大了。
(五)物候變化
1.自然物候:“驚蟄”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長鶯飛,柳暗花明。
2.農作物:“小滿”指夏熟作物開始飽滿,但未成熟;“芒種”表明有芒作物成熟結種了。
五、節(jié)日
(一)春節(jié)
1.節(jié)日別稱:改歲、獻歲、歲旦、歲日、元日、元旦等
2.節(jié)日習俗:燃放爆竹、蒸年糕、貼春聯(lián)、貼年畫、拜年、飲屠蘇酒、聚財、吃餃子等
(二)元宵節(jié)
1.節(jié)日別稱:上元節(jié)、元夕、元夜、燈節(jié)、正月半等
2.節(jié)日習俗: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火、舞獅子、踩高蹺、走百病等
(三)清明節(jié)
清明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主要活動是掃墓和踏青。
(四)端午節(jié)
1.節(jié)日別稱:龍日節(jié)、午日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天中節(jié)、菖蒲節(jié)等
2.節(jié)日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和菖蒲、飲雄黃酒、驅五毒、佩香囊等
(五)七夕節(jié)
七夕為農歷七月七日,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通過天河鵲橋相會,婦女們擺酒脯瓜果于庭前,用五色線對月穿七孔針,過者為巧,謂之乞巧,所以七夕節(jié)又稱為乞巧節(jié)。
(六)中元節(jié)
中元為農歷七月十五日,舊時道觀于此日作齋醮以飼惡鬼,僧寺作盂蘭盆會以使親人脫離惡鬼道,后逐漸成鬼節(jié),民間此日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七)中秋節(jié)
1.節(jié)日別稱: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月夕、月節(jié)、八月半等
2.節(jié)日習俗:賞月、祭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
(八)重陽節(jié)
1.節(jié)日別稱:重九節(jié)、菊花節(jié)、登高節(jié)、老人節(jié)等
2.節(jié)日習俗: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六、七大古都
1.西安:13 朝古都,主要朝代:西周、西漢、隋朝、唐朝;
古稱:鎬京、長安、西京、西都等
2.洛陽:13 朝古都,8 朝陪都。主要朝代:東周、東漢、魏國、西晉;
古稱:洛邑、洛城、神都等
3.南京:6 朝古都。主要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
古稱:建康、建鄴、金陵、秣陵、江寧、應天、天京
4.開封:8 朝古都。主要朝代:北宋
古稱:汴梁、汴京、陳留
5.杭州:主要朝代為南宋;
古稱:臨安、余杭、錢塘
6.北京:6 朝古都。主要朝代:金朝、元、明、清等
古稱: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幽州
7.安陽:主要朝代:商朝。古稱:殷、鄴等
七、其他城市
1.揚州:廣陵、維揚
詩歌: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姜夔(kuí)《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2.蘇州:姑蘇
詩歌: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成都:錦官城、錦城
詩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八、女子年齡
1.13、14:豆蔻年華。
2. 15:及笄之年。
3. 16:二八年華,破瓜之年,碧玉年華。
4. 20:桃李年華。
5. 24:花信年華。
6. 30:半老徐娘
九、男子年齡
1.15:志學之年、束發(fā)
2. 20:弱冠之年。
3. 30:而立之年。
4. 40:不惑之年。
5. 50:知天命;杖家之年
6. 60:花甲、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 70:古稀、從心之年;杖國之年,懸車之年。
8. 80:杖朝之年。
十、別人親屬的尊稱
1.令堂:對對方母親的敬稱。
2.令尊/尊翁:對對方父親的敬稱。
3.令兄:對對方哥哥的敬稱。
4.令弟:古對對方弟弟的敬稱。
5.令妹:古對對方妹妹的敬稱。
6.令坦:古對對方女婿的敬稱。
7.令郎:古對對方兒子的敬稱。
8.令愛:古對對方女兒的敬稱。
十一、自己親屬的謙稱
1.平輩、晚輩: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兒、小婿等。
2.自己親屬謙稱: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十二、行業(yè)別稱
1.醫(yī)學:杏林
2.教育:杏壇
3.戲曲:梨園
十三、民族
(一)蒙古族
1.服飾:蒙古袍
2.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
3.飲食:奶茶、馬奶酒
4.文化:《江格爾》(與藏族《格薩爾王傳》、柯爾克孜族《瑪納斯》并稱少數(shù)民族三大史詩)、《嘎達梅林》
5.樂器:馬頭琴(拉弦樂器)
6.住宅:蒙古包
(二)藏族
1.服飾:藏袍
2.宗教:喇嘛教(藏傳佛教)
3.節(jié)日:藏歷新年、雪頓節(jié)
4.飲食: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5.文化:《格薩爾王傳》《倉央嘉措情歌》
6.舞蹈:鍋莊(果諧)、弦子舞
(三)維吾爾族
1.服飾:色彩鮮明,戴特色花帽
2.宗教:伊斯蘭教
3.節(jié)日:開齋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
4.飲食:手抓飯、馕
5.文化:《阿凡提的故事》《烏古斯可汗傳》
6.音樂:十二木卡姆
(四)回族
1.服飾:尚白,戴白帽、白蓋頭
2.宗教:伊斯蘭教
3.節(jié)日:開齋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
4.飲食:馓子、油香
5.文化:《穆斯林葬禮》(霍達)
(五)壯族
1.服飾:頭飾喜帶頭巾
2.特點: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
3.節(jié)日:三月三歌節(jié)、牛王節(jié)
4.飲食:五色糯米飯
5.舞蹈:扁擔舞、舂米舞
6.紡織:壯錦(與成都的蜀錦、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合稱四大名錦)
(六)傣族
1.服飾:女為短衣筒裙;男為短衫長筒褲
2.節(jié)日:潑水節(jié)
3.舞蹈:孔雀舞
4.樂器:葫蘆絲、象腳鼓等
5.建筑:干欄式建筑
(七)苗族
1.服飾:尚銀飾
2.節(jié)日:苗年
2021上半年教資考試時間
1.2021上半年筆試考試時間:3月13日
2.成績查詢時間:4月15日
3.2021上半年面試報名時間:4月15日-18日
4.2021上半年面試考試時間:5月15日-16日
5.認定時間:春季認定(3-6月);秋季認定(9-12月
高正教師資格證考試在線交流QQ群:1070201666
微信公眾號訂閱:準老師教師資格證(zhunlaoshi